幼儿园文化能“造”出来吗
近来,一位刚上任的园长不断问我一些新园建设的问题。比如,幼儿园环境怎么样打造?理念如何制定?顶层文化如何塑造?这些都是这位园长最困惑、焦虑的问题,她希望得到一些参考意见。其实不只是她,很多园长都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架构幼儿园顶层文化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来询问的,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园长。她从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在思考,什么样的幼儿园特色符合当下趋势与潮流,能得到专家认同,且符合自己幼儿园的现状。基于这样的思考,她规划出了一整套幼儿园理念与特色。紧接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完成了园所的顶层文化设计文本,速度之快让人震惊也让人深思:难道幼儿园文化是能够迅速“造”出来的吗?
实际上,幼儿园顶层文化(包括办园宗旨、办园定位、办园理念、办园目标、课程设置与规划等)的形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办园过程中不间断地积累、生发,自然而然生成的。也就是说,文化与特色是需要全园教职工、家长、幼儿及有关人员在反复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的地方想一下就能梳理、提炼出来的。
关于幼儿园文化是否能“造”出来,从现实来看,有些园所给出的答案是“能”,因为很多园在开园时就制定好了一整套文化。
那为什么有园长一边说架构顶层文化很难,一边又如此迅速地“造”文化呢?这里可能有来自行政的压力。有些幼儿园还没开园,就有人询问准备做什么特色,幼儿园文化准备如何架构等。与此同时,当下课程改革的推进,似乎也不允许幼儿园慢下来,必须要有园本课程,而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顶层文化支撑。
这种不需要实践就形成文化的现象,会让人忍不住思考:幼儿园文化,到底应该是理念引领实践,还是在实践中生发理念呢?实际上,理念与实践是共融且相辅相成的。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有一个方向,这样才可以在实践中朝着目标不间断地积累、沉淀。
有园长会问,没有文化,力往何处使呢?其实可以聚焦一个关键词——文化愿景,即幼儿园全体人员达成的关于幼儿园文化架构的方向,亦可称之为初步的构思与设想。文化愿景可视为某种方向性理念,但还不足以称之为幼儿园的文化。在文化愿景引领下,经过不断实践,愿景日渐成熟,内化成文化,文化也会再次引领实践。
首先,时间支持——适当放慢脚步。当下教育的一个问题是太着眼于当下,太看重指标与评估。在指标追赶下,幼儿园往往缺少长远意识,急于看到成绩。教育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我们应该给幼儿园一定的时间去实践,做真实、朴实的教育。
我园创办于2011年,当时从行政人员到一线教师全是年轻教师,大家都没有顶层文化规划意识。慢慢地,随着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文化意识觉醒了。2017年年底,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历史及本土特性,开始生发出文化愿景。当初大家没有对顶层文化有过多关注反而给了我们宽裕的时间,经过几年的实践,幼儿园才慢慢有了初步的文化架构。
其次,信念支持——园长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作为幼儿园的掌舵人,园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节奏,不能人云亦云。即便面对专家、领导,园长也要有定力。我了解到,有一所幼儿园成立好几年了,还对文化方向摇摆不定,不同领导给予不同意见,园长都很“听话”地采纳。比如特色课程,有人建议园长利用本土资源做家乡特色,她就开始做石头课程、溪水课程,做着做着就搁置了。也有人建议她换个方向做自然教育课程,她又开始带着孩子捡树叶做树叶贴画,做着做着又停住了。现在她还在探索方向,听取各种意见,却没有自己的系统思维和文化立场。
如果每位专家的意见都要执行,那园长就会无所适从。幼儿园做课程的确需要结合上级主管部门与专家的意见建议,但园长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厦门市日光幼儿园园长王晓红曾说:“支持一所幼儿园主流文化的,是幼儿园组织成员主要价值观乃至理想信念的达成与认同。”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思考与坚守的文化立场。
再其次,专业支持——团队要有理论支撑。有些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团队专业能力薄弱、理论学习不够,导致“造”出来的顶层文化往往“四不像”。一次去协助督导一所民办园,我们得知园长对办园目标与办园理念这两个概念都没分清。可见,缺乏理论学习是形成不了科学的园所文化的。要形成自己独有的顶层文化,必须提升园长及教职工团队的专业素养与理论水平。而最基本的,就是要厘清办园宗旨、办园定位、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园训园风等。
总之,幼儿园文化应是在全员参与下,经过不断实践内化形成,且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一定不是园长一个人“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