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hit360.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hit360.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hit360.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hit360.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_开云app下载软件安装-开云竞技手机app-开云安卓版

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来源:开云app下载软件安装    发布时间:2024-10-20 14:40:06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特制定本意见。

  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对于我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绥化、农垦等要全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省委对我市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定位,是对绥化几年来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绥化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清我市在全省产业分工和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认识到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是省委赋予我市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是我市根本改变欠发达现状的现实选择,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就是要用工业化理念、思路统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工作,依托农业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实现农业资源工业化,带动农民产业工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以农业和工业相互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向工农互补,城乡对接,一体化推进的良性循环轨道。我市实施的农区工业化是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是通过农业产业化聚集生产要素,形成资源利用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工业化;是根植于农业,起步于产业化的工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资源利用型和非资源利用型同步推进、多元发展的工业化。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要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前提,以农业充分发展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实现工农互补、城乡对接为主攻方向,最终以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在全省示范,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全省示范,以农业产业化的高效发展在全省示范,以食品加工制造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在全省示范,最终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农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示范之路。

  当前,我市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已经具备了良好工作基础。我市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连续狠抓以项目开发建设为重点的大事大项推进落实,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不断破题,全市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面提高,粮食总产突破150亿斤;寒地黑土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绿色食品种植培养面积突破1000万亩,无公害食品面积实现全覆盖;“1+4”工业产业框架初步建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幅;食品产业主导地位明显,玉米、乳肉等大宗农牧产品加工能力位居全省前列;以项目开发建设为牵动,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中粮、伊利等30多个有名的公司集团纷纷入驻我市;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各类商贸物流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逐渐壮大;园区经济发展较快,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同时,我市仍处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还面临诸多矛盾问题。主要是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产业集中度不高,集群优势还不明显;农业基础建设薄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城乡分割、工农分割局面没有彻底改变;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和新型市场主体不够完善,辐射拉动能力有待增强;项目融资难,用地审批难,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不足问题仍很突出。

  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本质是不断提升和加强工业主导地位,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框架。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工业化富市”战略不动摇,继续走好农区工业化路子,把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加速推进农业与工业的互动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深入推进项目开发建设,稳定发展以绿色特色为标志的现代农业,优先发展以食品加工制造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公司集团、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工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资源和非资源并重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建设食品工业大市,在全省打造树立农区工业化建设样板,加速实现“两城四地”、“两个翻番”的跨越发展目标。

  到2010年,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突出,规模和效益较快增长,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124.9亿元,与2005年比(下同)年均增长1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1.4亿元,年均增长16%。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机械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8%、18%、15%、15%和15%以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2%;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达到0.7:1。科技进步因素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户,利税超千万元企业18户。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6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5户。

  从现在开始,利用10年左右时间,力争把绥化建设成全国闻名、全省最大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做大做强“十大”产业。

  玉米产业。依托肇东中粮、龙凤玉米、明水格林和昊天科技等龙头企业,以玉米淀粉为基础,扩大玉米系列化加工规模,发展赖氨酸、谷氨酸、变性淀粉、L—乳酸、麦芽糊精、糠醛、糠醇等高附加值产品,以秸秆气化、秸秆发电为重点搞好综合开发。到2010年,年实际加工转化玉米400万吨以上;2015年,年加工转化700万吨以上,力争建成东北地区有影响的玉米加工基地。

  水稻产业。以庆安、北林、绥棱、海伦等主产业带为重点,建设培育能够反哺基地、提升基地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技术工艺先进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精洁米、有机大米、保健性胚芽米等高品质大米及米糠油、膳食纤维、稻草板等副产品,大力培植“七河源”、“庆鑫”、“双河”等绿色特色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到2010年,年加工转化水稻200万吨以上;2015年,年加工有机水稻达到100万吨以上,形成优质水稻加工和副产品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的配套产业体系。

  大豆产业。充分利用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提高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培育壮大海伦九三油脂、北林佳地、龙王豆粉、金龙油脂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浓缩蛋白、粉末油脂、磷脂、异黄酮、蛋白肽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及大豆休闲和方便食品,提高传统豆制品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年加工转化大豆11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比重达到50%;2015年,年加工转化达到15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比重达到65%以上,建成国内较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精深加工基地。

  乳品产业。依托伊利、绿洲、红星和贝因美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开发,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灭菌奶、酸奶、乳酸饮料等液体奶和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脱脂奶粉,适度开发生产奶酪、奶油、初乳素等高附加值的乳类升级产品,并逐步实现跨区发展,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年加工鲜奶总量力争突破100万吨;2015年,年加工总量达到130万吨,初步形成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肉制品产业。以生猪、肉牛、肉羊、大鹅加工为重点,重点支持肇东欣欣大庄园、大众肉联、海伦公准、望奎北大荒、天农鹅业等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跨地区发展,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放大东北等特色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制品、肉罐制品,综合利用畜禽内脏、毛、骨、血发展生物制品。到2010年,肉类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肉类精深制品达到20%以上;2015年,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精深制品达到30%以上,建成全国较大的生猪、肉牛、肉羊、大鹅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马铃薯产业。在巩固扩大种薯、鲜薯、传统粉丝生产规模基础上,加快绥棱嵩天、庆安金绿脉、海伦博润等重点企业建设,重点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淀粉糖以及薯条、薯片和营养粉丝等。到2010年,马铃薯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量达到40%以上;2015年,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全省具有较强资源聚集力的马铃薯加工基地。

  亚麻产业。建设好兰西、青冈、明水亚麻产业带,加快亚麻种植和亚麻原料加工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落户绥化,发展高档次中高支亚麻纱、高档亚麻面料、亚麻装饰用布、编制品、箱包、汽车坐垫等产品。集聚优化各种要素,加快推进兰西亚麻城建设。到2010年,亚麻纺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把兰西建成全国有影响的亚麻加工区;2015年,以兰西亚麻城为中心,把我市建设成为利用国际国内亚麻资源进行生产加工的出口创汇基地。

  甜菜产业。依托海伦、望奎等县市种植甜菜的传统优势,重点扶持望奎天露、海伦南华等龙头企业,靠大联强,快速崛起。到2010年,甜菜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年加工能力突破75万吨;2015年,种植面积发展到75万亩,年加工能力突破140万吨。

  蔬菜产业。建设好以肇东、安达、北林、海伦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加快提升各大蔬菜批发商业市场整体功能,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引进建设一批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开发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产品。到2010年,建设4家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年精深加工蔬菜20万吨;2015年,蔬菜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10家,年精深加工蔬菜50万吨以上。

  林木产业。依托绥棱、庆安半山区和海伦、青冈等资源和加工优势的县市搞好布局规划,发展一批林木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人造板新板种、新型建材、装饰用材、小包装用材、胶合板、密度板和家具制造等,开发节省原料消耗和无污染生产工艺,利用小径材、枝桠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的人造板工艺,努力提高生产效益和品牌培育力度,增强行业竞争力。到2010年,年实现产业总产值2亿元;2015年,年实现总产值5亿元。

  1.坚持全面开放原则。深入实施外向化战略,大力引入外部资金、技术、人才,推动我市直接进入生产力发展较高阶段。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资源利用、产业开发、市场体系等向“两头”延伸,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

  2.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坚持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和农业产业,加强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着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企业,加大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等技术攻关与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和档次,促进全市产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节能减排为主攻方向,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寒地黑土生态环境,认真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原则。做大做强寒地黑土品牌,推动由知名区域品牌向国内外知名品牌迈进。以联牌、创牌等形式,整合产业、企业和产品,集中打造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品牌体系,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5.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促进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促进农区工业化示范区与生态建设示范区、无公害示范区等整体运作,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同步推进。

  6.坚持效益为中心原则。加强重点企业管理与监控,促进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区域比较优势,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

  1.培育和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要求建好工业第一车间。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规划建设好一批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的专用、优质、稳定的原料基地。按照工业原料生产规范来管理和经营农产品生产,引导农民对农业资源进行工业化开发和利用。加大种养业布局调整力度,集中连片发展优势农产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使基地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做实一批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项目,重点做好农机作业、节水灌溉设施、优良品种繁育、科技推广和经营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绿色食品认证力度,巩固扩大种植业无害化生产成果。优化种植业品质和品种结构,稳步增加高淀粉、高油玉米及优质大豆、绿色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种植面积。加速发展瓜果菜、小杂粮、烤烟、葵花、万寿菊、黏玉米、甜菇娘等特色农产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畜牧业,高标准建设好各类特色养殖小区。大力发展以农民股份公司为重点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引导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强化利益联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民以土地、机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生产过程的动植物检疫、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2.继续用项目开发建设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坚持立足优势资源上项目,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机械等主导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重点将昊天科技、肇东中粮、安达贝因美、明水三精、北林大众、青冈龙凤等重点骨干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形成全市工业支撑点和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和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投资趋向和政策导向,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中央、省产业政策的重大产业项目;瞄准建设食品工业大市目标,突出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生物化工产业,重点建设一批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项目;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一批专业配套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关联配套、大小并举的产业集群项目,尽快形成集群优势。继续按照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的要求,全力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健全完善项目储备库,建立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注重提高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运行质量。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与国内外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联盟,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规模企业推进环境体系和质量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一批生态型工业园区和“零排放”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再利用、再制造企业,努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园区。制定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绥化、肇东、安达经济开发区,兰西亚麻城,青冈玉米工业城,明水工业园,北林东富工业园,绥棱、庆安工业园和市本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着手建立中国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培育中国寒地黑土核心企业集团。每个县(市)区也要规划建设1处5~10平方公里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绥化经济开发区,积极引导和促进域内外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开发区聚集,真正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区。不断创新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研究赋予开发区完整够用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审批权限,以及实行独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办法。经济开发区可以打破行政管辖界限,实行利益共享的财税政策聚集项目。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适度超前推进园区内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实行土地经营与资本运作并举,用好用活工业园区土地,探索以地变现的资本投入新途径和新办法。发挥园区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4.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积极构筑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地方中小城市配套跟进、若干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建设,为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建设提供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作用突出的重要载体。区域中心城市要继续按照建设“新兴工业城市、现代商贸城市、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逐步拉开老城区、新城区和经济开发区“三区”发展框架。加快传统工业改组改造步伐,优化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食品、医药、现代生物、新型建材、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生态旅游等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突出抓好中心商务区建设,扶持正大、华辰、泰华等大型商场和农机、生资、果菜、粮油、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建立与中心城市地位相符的社区服务、休闲娱乐、商贸物流体系。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以及城市排污、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步伐,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和辐射功能,把市区建成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巩固提升县城在农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产业中心地位,组织带动县域资源和要素参与更大范围的经济分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各县市所在地要建成县域经济中心,以良好城市环境服务于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建设。抓好小城镇建设,有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建制镇,建成一批具有特定功能的卫星城镇。以提高城镇路网密度为重点,健全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强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

  5.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电信、中介服务等与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贸工农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商贸物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好现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培育功能健全完善的区域物流中心和专业批零市场,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备的现代物流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和各类专业组织,全面开拓农村市场。大力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专营、连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积极强化工贸联手,全力开辟和拓展埠内外地工产品、特色产品经销市场。以原生态产品为基础,开发适合市场需求、进入高端市场的绿色食品产品系列,重点培育寒地黑土绿色物产营销企业和物流集团,组建绿色物产配送中心,构建寒地黑土绿色食品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外资、外经、外贸工作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拓展外经合作空间,扶持壮大优势出口创汇企业,大力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相关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好“小规模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路子,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务产业,激活民间资本,扩充民营经济总量,加快形成全民创业热潮。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基本的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提高其行业服务、诉求反映、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在用好用足用活上狠下功夫,充分释放政策综合效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建立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引项的前期工作;各县(市)区要搞好土地经营与管理,经营收入要用来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利益共享的财税政策和企业让利“反哺”等办法,支持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研究组建财政资金主导、民间资金合作、企业资金互助等融资担保机构,探索培育发展地方商业银行新途径,协调金融部门搞好银企对接,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和诚信水平提升,提高信用等级,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实行重奖激励政策,政府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科技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厂长经理,按照企业创税数额给予重奖,并授予相应荣誉称号。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在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上得到国家和省里的更多支持。

  2.下大气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发挥行政审批中心作用,建立完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全面完善优化行政公示制、过错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联系制度,严肃查处涉企乱收费行为;执法部门对企业检查实行备案登记制度、行政处罚实行预告提示制度、首查实行免罚制度;对市重点企业的申请事项,实行市直部门一把手“直接接待和受理制”;结合行风“双评”工作,开展企业法定代表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职能部门服务公司发展活动,提高部门服务水平。

  3.继续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紧紧抓住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取定向定位定点招商、产权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等方式,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突出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大、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效益回报好的大项目好企业,重点引进能够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的外向型农产品加工项目。继续加强与周边地市、农垦、森工以及农科院、东北农大等各大科研院所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促进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共同发展。

  4.加强科技、人才以及质量标准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农机中心和畜牧中心建设,分区域、分专业建设好农牧业中心服务站。依托村村大学生工程引进专业人才从事农业、牧业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在重点行业组建一批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高科技“孵化器”。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鼓励和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实施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积极推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加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适应农区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支持企业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高级经营人才、技术人才队伍。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民成为推进农区工业化的重要生力军。以寒地黑土品牌为统领,打造寒地黑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逐步建立完善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包装标准以及储藏、运输标准在内的寒地黑土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5.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大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委,办公室主任由经委主任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指导协调,制定整体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负责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决定有关农区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农区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发改委、经委、农委、商务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切实承担起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各项任务,研究制订好全市各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市级领导成员依据责任分工,实行分别包抓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科学制定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市直和县直各部门要落实包乡镇责任制度,重点抓产业基地建设和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把建立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工作纳入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定期组织兑标考核,实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向社会通报各项任务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