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祺——我国首位油脂制备专业研究生
丁福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10月23日生于上海市川沙县,1965年8月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油脂工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是我国自行培养的首位油脂制备专业研究生,师从国内外知名油脂与植物蛋白专家、1951年留美归国博士刘复光教授。
1957年9月考入南京工学院(后迁址无锡,改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油脂工学专业本科;
1962年7月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油脂工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
1962年9月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油脂工学专业(三年制)研究生;
1965年8月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油脂工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文凭登记(65)第001号);
1965年8月分配工作到北京国家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油脂室从事科研工作;
1965年12月随着国家三线建设迁往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0年任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油脂化学研究室主任;1984年任商业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99年12月到龄正式退休,先后在福建厦门、广东汕头等地参与两个大型油脂工厂的组建工作,任高级顾问;
西安油脂科研院部分2005年10月在北京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雷金丰、刘世鹏、丁福祺、刘兴信、曲永洵、周伯川、付梅轩、殷凤华、曹万新。
丁福祺院长给中国植物油总公司领导汇报工作,从左至右依次为:丁福祺、郝绍民、文绍星、张俊峰、周伯川、萧国椿。
丁福祺先生在1957年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油脂工学专业后,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油脂专业技术。
1962年丁福祺先生考入刘复光副教授的研究生后,系统学习刘复光先生擅长的油脂浸出、油脂精炼、植物蛋白知识。由于当时我国的学位体制还很不健全,因而丁福祺虽读了刘复光先生的研究生,却没有授予学位。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当时刘复光先生的说法:“我是按博士要求来培养你的。”
在读研究生期间,丁福祺先生的论文课题是“混合油精炼”,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室试验确定了混合油精炼的工艺参数,并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实习工厂建成了1吨/日的混合油精炼中试设备,相关参数被国内外沿用至今,为混合油精炼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5年后,丁福祺先生在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实验工厂建成了1吨/日的油脂精炼中试设备,后在陕西省大荔县油脂厂建成了5吨/日棉籽混合油精炼的成套生产设备,为大规模推广棉籽混合油精炼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1977年12月由我国油脂权威、西安油脂化工厂总工程师曾守中先生担任专家鉴定组长,对“棉籽饼混合油精炼研究试验”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此项目荣获1978年陕西省科学大会奖。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协作单位:陕西省大荔县油脂厂,参加人员有:宋泰来,张肖增。
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本项目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皂脚中的回收溶剂问题未完全解决。这成为丁福祺先生当时的一大憾事,但在随后给新疆的成果转化过程中,此问题也迎忍而解。
丁福祺先生在油脂精炼方面造旨较深,对大宗油脂(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的精炼工艺中的水化脱胶、碱炼、脱色、脱臭、脱脂、脱蜡等都比较熟悉。
1969年10月,丁福祺先生等在西安油脂化工厂进行了棉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棉籽白皎油的研制等工作,项目负责人:曾守中、丁福祺,参加人员有:宋泰来、张良策、杨兆光。
1980年初,丁福祺先生去美国考察油脂工业,回国后他便与课题组有关人员在实验室做了“米糠油蒸馏脱酸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参加人员有:周伯川、徐建中、赵伯霞等。
1982年12月,丁福祺先生等还进行了“10吨/日半连续化炼油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周伯川,协作单位:陕西省大荔县油脂厂,参加人员有:朱先龙、王天运、徐伯灵。
在前期小试的基础上,1983-1985年进行了“2.5吨/日米糠油物理精炼试验(间歇)”的研究,通过对生产的基本工艺的研究和探索,后由粮食部立项在陕西省汉中油脂化工厂进行中试,由于汉中油化厂在原料、设施方面不具备本项目的试车条件,后改在浙江省海宁实验油厂进行中试研究并取得成功,随后又在菜籽油物理精炼方面也取得试验成功。
1985年6月,米糠油、菜籽油物理精炼技术通过了国家商业部组织的专家技术成果鉴定,后荣获商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此技术先后转让国内外油脂加工厂30多家,为国内油脂精炼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油脂精炼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参加人员有:周伯川、冉萍、杜玮、朱先龙、郞录贤、高玮、吴文藻。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长期吃不到油脂的话,会引发许多疾病,如夜盲症、皮肤骚痒等病症,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国防安危。1970年丁福祺先生接受了便于携带的“酯交换型食用固体油研制”的课题任务,研究和开发此新产品的成功,不但解决了国防人员战地的食用油问题,还在油脂酯交换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协作单位:郑州粮食学院,参加人员有:张良策、魏启建、喻业琳、姜延成、张国斌。
丁福祺先生在酯交换技术方面的成果积累,为1985年时开展的中国油脂科学界全面否定由中国科技大学现代化学系钱生球等研制的所谓“多维营养油”成果提供了理论依照和实践经验。
作为在1986年11月中国食品报公开反对“多维营养油”的56名油脂科学家之一的丁福祺先生,他用自己的科学研究数据、酯交换理论和研究成果实践,有力地回击了“多维营养油”既不“多维”,又不“营养”的假科研成果,维护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权益,对中国油脂界全面取胜这场学术争鸣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也为在1996年开发的酯交换型人造奶油、起酥油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9年前后,国内刮起了一股“否定油脂浸出之风”,什么吃了浸出豆粕动物会死亡,人吃了浸出油会致癌等等谬论。当时,由国家粮食部组织油脂专家讨论对策,经过曾守中、丁福祺等专家的详细调查和科学实践,得出结论:(1)动物吃浸出豆粕死亡是饲喂不当;(2)经检验测试发现,浸出油含有极微量的强致癌物质——3,4苯并芘,研究之后发现用活性碳脱除油中3,4苯并芘的方法,并付诸工业实践,妥善解决了问题。
由曾守中、丁福祺等的研究成果于1970年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全国油脂会议”上进行重点报告,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对本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而在国家层面上消除了对浸出油脂的误解,使中国年轻的油脂浸出工业继续大步向前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河北等多地,群众食用棉籽毛油后引发烧热病和不育症。由于棉籽毛油中含有大量的棉酚物质,只有经过碱炼后的棉籽油才可以食用,曾守中、丁福祺等科学家在用碱炼技术解决了棉籽毛油的食用安全问题后,发现了棉酚的避孕作用。1971年1月,曾守中、丁福祺等进行了“棉籽分别制取食用油脂、蛋白和棉酚的研究”,项目负责人:曾守中、丁福祺,参加人员有:马仲登、张俭朴、陈素霞、苏希生。
棉酚引起男性不育,正是我国当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需要的。于是,1975-1978年曾守中、丁福祺等联合卫生部全国范围的科学家开展棉酚避孕药的开发研究工作,曾守中与丁福祺在西安油脂化工厂进行了“制取棉酚的工艺研究”,研究棉酚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和参数,卫生部门进行数以万例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证实棉酚的节育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此项科技成果荣获1978年西安市科学大会奖。项目负责人:曾守中、丁福祺。
为此,《光明日报》作了报道和肯定,但有两个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解决:(1)0.02%的受试者停药后不能恢复生育;(2)0.02%受试者出现低血钾,需用KCl来补充钾,因而,从慎重的角度考虑,不进行推广。
丁福祺先生(右)与王尔惠先生(左)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第三届油脂学会武汉年会
国内油脂行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主要是以推广油脂浸出法生产技术,到了九十年代,则多以生产植物蛋白质技术为抓手,在植物蛋白质生产技术中,蛋白质的功能性成份颇受重视,此时的丁福祺先生正是瞄准了行业的发展前沿。
1993年进行了“大豆氨基酸粉的小试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参加人员有:冯栓士、鲍元奇等;
1993-1995年进行了商业部中间试验项目“大豆蛋白的综合开发与应用——大豆氨基酸粉”,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协作单位: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无锡马氏生化公司,参加人员有:曹万新、鲍元奇、邹中华、杜宣利;
1991年11月至1997年12月,进行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提高大豆饼粕饲用效价技术探讨研究”,本项目于1997年12 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和成果鉴定。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协作单位有:郑州粮食学院,参加人员有:王以群、周伯川、王翔、郞录贤、任建平、孟桔、萧国椿、余东成、周鸣、莫重文。
1982年10月完成了“努力降低菜籽油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为提高食油水平而奋斗”的调研项目;
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中国和马来西亚合作进行了“以棕榈油为原料生产人造奶油起酥油的配方及工艺研究”,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协作单位:马来西亚棕榈油研究院,参加人员有:刘恩礼、张颖、郑耀坤(马来西亚人)。
1994年完成了“漳州100吨/日油脂精炼生产线技术咨询”项目,项目负责人:丁福祺,参加人员有:王宏建。
1999年后,丁福祺先生担任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名誉副会长、专家组组长长达20年时间,他与相关专家先后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大小油厂、粮油机械厂,通过学会的平台为学会会员公司进行技术服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油脂客户服务、为国家项目咨询、为企业科研把脉、为企业产品注入科技的能量,所有这些,都凝聚了丁福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1980年9月3日-10月15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经费,应美国French公司等单位的邀请,国家粮食部成立了以粮食部油脂工业局王瑞元为团长,无锡轻工业学院刘复光副教授、上海市粮油工业公司窦龙源工程师、粮食部科学研究院谢锡怡工程师、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丁福祺工程师等组成的中国油脂工业代表团首次赴美国考察油脂工业,考察组用45天的时间先后到美国8个州,考察了French公司机械厂和11个油脂加工厂,并与美国棉花协会、美国棉籽产品协会和美国大豆协会进行了技术座谈,在11个油厂中有8个棉籽和大豆的浸出厂,2个精炼厂,1个大豆蛋白制品厂。在5个棉籽油浸出厂中,有4个采用了棉籽直接浸出,3个采用混合油精炼工艺。
本次全面系统的考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油脂界第一次组团出国考察,考察组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回国后及时、详细地写出了长达30万字的“美国油脂工业考察报告”总结,全文发表在1981年第1-2期合刊的《油脂科技》杂志上。
通过本次考察,加强了中国油脂科学界与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美国大豆协会、美国棉籽产品协会,以及美国油脂工业机械设备厂商的交流与合作,一个开放的中国油脂行业展现在世界面前,这次考察成为中国油脂工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美国考察期间与美国油脂科技工作人员交流,从左至右依次为:谢锡怡,王瑞元,刘复光,窦龙源,丁福祺
1985-1987年,由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派出丁福祺、萧国椿等赴非洲塞拉利昂国家油棕公司进行技术服务工作,丁福祺任塞拉利昂国家油棕公司棕油厂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该厂是一套卢森堡的油脂加工设施,投产已有十多年时间,但其鲜果出油率总是在20%以下徘徊。丁福祺、萧国椿等经过仔细研究该厂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情况,分析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特别是棕榈果的杀酵工序存在一些问题,随即果断对杀酵工段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改造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很明显地把出油率稳定在23.2%,提高了3个多点的出油率,因而得到了塞拉利昂方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1990年时,由于国内油脂行业、饮食业和日用化工行业进口马来西亚棕榈油业务的日渐增长,马来西亚也积极向我国宣传和销售棕榈油产品。
应马来西亚棕榈油研究院的邀请,中国植物油公司考察团由郭洪彬、丁福祺等6人于1991年4月23日至5月6日赴马来西亚,本次考察是根据中国植物油公司和马来西亚棕榈油研究院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进行的。考察团在马期间对马来西亚棕榈油研究院进行了详细考察,落实了技术合作协议实施方案,研制食用调和油、人造奶油和起酥油情况做了交流和探讨。
1992年秋季,丁福祺先生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参加了马来西亚在中国召开的首次棕榈油研讨会,在本次大会上丁福祺先生做了“马来西亚棕榈油在中国的应用”学术报告,从1994年起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成立了马来西亚棕榈油研究院西安技术咨询代表处,丁福祺先生任首席代表。
从1994年起,丁福祺及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的同事经常有人员来往于马来西来、新加坡探讨棕榈油、可可豆等加工方面的技术问题和学术交流,并在以棕榈油为原料生产人造奶油、起酥油研制,马来西亚可可豆开发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成功的国际合作案例。
1995年底,受台湾食品制造业发展研究所刘廷英所长的邀请,以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丁福祺院长、无锡院方守仁院长等组成的赴台湾粮油食品科技考察团,先后访问我国台湾食品制造业发展研究所和四个油厂,代表团先后在台北、新竹、吉隆等地的四个大型油厂、码头和食品加工厂、研究所进行考察,并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关系。
同时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食品工业》杂志与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中国油脂》杂志建立了友好互赠关系。此次赴台湾粮油食品科技考察活动,双方建立了建立了学术交流通道,也为海峡两岸的相互学习和往来打通了渠道、建立了正常的兄弟关系。
时至今日,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每月都给丁福祺先生赠送《食品工业》杂志。
1983年11月16日,我国14位著名油脂专家、学者商业部党组,提出了《关于成立全国油脂学会的建议报告》,1984年8月25日,参加西安“多维营养油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又对筹建中国油脂学会提出强烈要求,形成了讨论纪要,提出了具体措施,得到了商业部党组的格外的重视,经部办公会议讨论,同意成立包括油脂专业学会在内的中国粮油学会,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批准。商业部 (1984)商科技字第105号文发出《关于召开商业专业学会筹备工作会的通知》,于1984年12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了筹备单位负责会议,会上初步研究讨论了专业组设置,学会章程及筹备成立大会事宜等。按照此会议精神,由商业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牵头,开展了筹备工作并向商业部提出了筹备工作报告,商业部科技司(1985)商科技第59号同意召开筹备工作会议,成立油脂专业学会作为中国粮油学会的二级学会。
受商业部委托,商业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负责油脂专业学会的筹备工作。于1985年7月10-12日在北京召开了学会成立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商业部有关司、局、科研单位,和来自有关省、市、大专院校的代表22名。我国著名营养专家于若木应邀出席,并做了重要指示。商业部副部长姜习专门听取了学会工作汇报并给学会题辞,商业部科技司傅立民司长、粮油工业局王瑞元局长到会讲话。使会议代表更加明确了学会的性质、方向、任务。通过代表们反复的民主协商,提出了理事会候选人名单,邀请对油脂学会关怀和支持的于若木担任名誉顾问。并推荐数名老一辈和年富力强的油脂专家和学者为名誉会长、顾问及中国粮油学会的理事。筹备会上通过协商推出丁福祺等9名组成筹备组,负责筹备成立大会有关事宜。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学会成立大会于1985年10月5-7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商业部有关司、局、科研院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科学院、医科院、林科院、农科院的有关研究单位、院校、油脂工业管理部门和油厂的代表72人。代表们听取了学会筹备组关于筹备经过的报告,选举产生了学会理事会,讨论并修改了中国粮油学会章程、学会1986年度工作规划和全国油脂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纲要,三十多位代表宣读了专业学术论文。会议选举王瑞元为理事长,曲永洵(常务)、田仁林、厉秋岳为副理事长,丁福祺为秘书长等学会领导机构。
1988年在成都参加油脂学会第二届年会时的合影,中间一排左6是丁福祺先生。
2006年3月在深圳南海油脂公司参加油脂学会会长办公会扩大会议,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周伯川,曲永洵、张根旺、丁福祺、李志伟、胡新标。
《中国油脂》杂志是我国油脂界惟一的油脂专业科技期刊,它起源于1976年创办的内部刊物《油脂工业》。商业部机字(1975)第11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全国油脂科技情报中心站并编辑出版《油脂工业》杂志。1976年1月开始创办《油脂工业》(季刊,内部发行),经国家文化部出版局批准于1979年《油脂工业》更名为《油脂科技》,主办单位为商业部陕西油脂科学研究所和全国油脂科技情报中心站。
1985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学会,会议决定创办会刊,将《油脂科技》更名为《中国油脂》(双月刊,公开发行),作为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学会会刊出版发行,主编由丁福祺先生担任。
可以说,从1986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12年时间里,作为主编的丁福祺,为《中国油脂》杂志的快速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1994年9月丁福祺先生(左五)在西安解放路饺子馆接待马来西亚优德公司客人。
2000年4月在扬州召开学会理事会期间,丁福祺先生与部分原西安院老合影。
2、1985年10月丁福祺参与创建了中国油脂学会(后改名为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学会、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先后任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名誉副会长、专家组组长等职;
4、1993年经过社区直选丁福祺担任西安市莲湖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1994-1997年);
6、1986-1997年丁福祺任《中国油脂》杂志主编,长期担任《中国油脂》杂志编委和审稿人;
1、“男用节育药的研制——制取棉酚的工艺研究”,荣获西安市科学大会奖,1978年;
3、“米糠油、菜籽油物理精炼技术”,荣获商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0年;
4、“大豆蛋白的综合开发与应用——大豆氨基酸粉”荣获国内贸易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6年12月;
5、丁福祺荣获国务院特贴专家,获奖内容为:您为发展我国自然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特决定:1993年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1月3日;
6、丁福祺、冯拴士、鲍元奇《大豆氨基酸粉的研制》被评为陕西省轻工协会1993年优秀论文三等奖,1993年3月10日;
7、丁福祺荣获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994年3月16日;
8、丁福祺荣获中国粮油学会第一届全国优秀粮油科技工作人员,2006年6月5日。
据不完全统计,丁福祺先生著述颇丰,特别是对我国油脂工业、油脂行业的前沿性问题、敏感问题有许多高深见解。他发表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如:
2、丁福祺等.酯交换型食用固体油的研制,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1971年;
3、L.S.CRAUER,丁福祺.混合油精炼皂脚的连续酸化,油脂工业,1977,2(4);
5、粮食部粮油工业局,粮食部科技局.美国油脂工业考察报告,油脂科技,1981,6(1-2):1-92;
6、曾守中,丁福祺.男用节育药——醋酸棉酚制备方法的研究总结,油脂科技,1981,6(3);
8、丁福祺.无毒棉籽的加工和利用,中国油脂,1989,14(1):29-31;
9、丁福祺.中国植物油公司考察团考察马来西亚棕榈油业,中国油脂,1991,16(4);
12、丁福祺,等.大豆氨基酸粉的研制, 中国粮油学报,1994,9(4);
13、周丽凤,丁福祺.棕榈油在食品煎炸上的应用,中国油脂,1995,20(1):29-31;
14、丁福祺.访问我国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和四个油厂的情况简介,中国油脂,1996,21(3):3;
15、邹中华,丁福祺.大豆氨基酸粉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及其特性与应用, 中国油脂,1997,22(1):37-39;
16、丁福祺,刘恩礼,张颖,等.以棕榈油为原料的人造奶油、起酥油的研制,中国油脂,1997,22(2):3-6;
17、张骊,梁宇柱,丁福祺.棉籽混合油精炼工艺技术,中国油脂,1998,23(1):17-18;
18、丁福祺.食用油压榨法和浸出法工艺的区别,中国油脂,2005,30(1):5-6;
21、丁福祺,周丽凤.吃油要讲究脂肪酸平衡,中国油脂,2006,31(1);
22、丁福祺,周丽凤.吃油,不用忧愁,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8(10):31-32;
丁福祺先生的家庭堪称“油脂世家”,其父亲丁荣奎早年在上海市川沙唐镇开办油饼加工坊。据川沙县志记载,民国17年唐镇的丁荣奎开设丁荣泰榨油作坊,后几经变化,于1952年改名川沙油脂厂。
丁福祺先生之子丁泓滨于1990年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专业,分配到商业部无锡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油脂室工作,后离开无锡到鲁奇(上海)公司工作,随后在上海市创建“上海好油工业设备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油脂工程技术服务工作,在行业内做得风声水起。
丁福祺先生(右)与儿子丁泓滨在一起,从左至右依次为丁泓滨、李静、丁福祺、任建平
身为“名门之后”的丁泓滨,完全传承了父亲丁福祺在油脂精炼科研方面的“基因”,在炼油方面造诣较深,取得了国家授权的油脂脱胶方面的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丁泓滨主要擅长于油脂精炼系统各单元计算和优化设计,应用于:脂肪酸捕集系统,精炼真空系统的降耗,脱臭塔高效化改造,低成本替代酶法脱胶的物理精炼技术。近几年先后为益海嘉里的上海、广州、武汉、芜湖、营口公司,上海良友海狮,邦基(南京)、路易达孚(霸州)、广州植之源,三河汇福粮油,惠州年年丰,江苏宜兴四海,盐城红蜻蜓,浙江东缘油脂,广西防城港等几十个大型油脂精炼项目进行服务。这些经过丁泓滨之手“优化”过的项目,其油品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颇受甲方称赞。
参加2019年江南大学老教授联谊会,图中第一排右三穿黄上衣是丁福祺先生。
本文转自原《中国油脂》杂志社社长蒋新正高工的博客,原题:“丁福祺——国内第一位油脂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