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的“至暗时刻”怎么破?

来源:开云app下载软件安装    发布时间:2024-11-08 17:00:15

  近年来,各大奶企在全球媒体上频频亮相,特别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更是给了乳业一次绝佳的实力展示舞台。

  且不说伊利蒙牛已连续多年与中国奥运健儿同行,商战一轮接着一轮,而光明也已和中国女排相伴走过了八个春秋。但与在闪光灯下光鲜亮丽的奶企形成对比的是,行业的更多参与者,这两年正面临着行业的“阵痛”期。

  据证券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近日,我国农业农村部披露的一组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7月第四个星期,内蒙古、河北等十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为每公斤3.22块钱,环比下跌0.3%,同比下跌14.1%。

  而根据国家奶牛体系检测系统稍早些时候披露的数据,今年5月我国原奶行业的亏损面已经扩大到超过80%,国内原奶收购价格同比连跌27个月,为201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抛开冰冷的数据,一个个乳业从业者的感受更真实:有的牧场主表示“近几天,原奶的收奶价格维持在3元/公斤上下,这样的价格我连成本都回不来。”“400头牛,每天一睁眼就是好几万的费用,现在只能减少奶牛的数量,严控成本。”

  和生产端相对应的,是消费端的降价促销:据笔者切身感受,近期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奶制品的促销都络绎不绝。例如,笔者前几天在某平台上购买的巴氏消毒奶,在“买一瓶送一瓶”的基础上,还推出了满减活动,力道之大前所未有!

  而笔者从下班后逛超市的经验来看,现在为数不少的奶类产品,无论是鲜奶、酸奶、抑或奶酪等其它制品,在各大商超“低价策略”的指引下,不但打折力度空前,而且提供试吃,其中不乏知名大品牌!

  降价促销,至少可以说明供过于求:此前7月3日中国奶业协会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五届奶业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直言,当前我国奶业正面临2008年以来最大的挑战,包括乳品消费市场疲软、原料奶供应过剩等情况。

  乳制品行业具有鲜明的周期性。而这一波产量过剩,用2016~2017那一波下行周期以来“最惨”来形容,恐怕并不过分,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供需严重失衡!

  首先我们的角度来看一下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涵盖饲草饲料、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而且各环节连接紧密!

  从产业链情况去看,奶源供应为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包括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原奶生产等;中游为乳制品加工,将上游收购来的原奶经过各种工业加工为白奶、酸奶、奶酪、奶粉等各类乳制品;下游为品牌门店、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各类销售渠道。

  多年来,国内的乳业产量总体处于增长态势。根据尼尔森IQ的报告,2023年,全国原奶产量达到4,197万吨,同比增长近7%,乳制品产量达到3054.6万吨,同比增长3%,供给量和产量双双获得增长!

  生产上去了,消费情况怎么样呢?报告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1.3千克,同比下跌1.5%,这一消费量远低于全球和亚洲中等水准,国内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42千克,仅达到推荐量的38%。只达到全球中等水准的40%。整体市场发展还是继续处于阶段性的供给过剩、需求不振的增长困境,乳品市场消费潜力仍有待被激发。

  供求失衡,前两年的盲目扩产脱不了干系:据奶业专业杂志《荷斯坦》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新扩建牧场项目166个,涉及存栏98万头;2022年约148个,涉及存栏超100万头。2023年,随着慢慢的变多的牧场投产,奶源供给过剩情况愈发严重。

  那么奶牛的养殖成本究竟是多少呢?据《中国乳业》杂志,以山东为例,该省第二季度奶牛日饲养成本(日均单产28公斤),折合公斤奶平均成本为3.57元,奶牛养殖全成本为3.60元/公斤。

  据乳业圈援引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的观点,上游养殖的成本大约是3.5元/kg左右,有些养殖水平差的牧场可能成本还会高一些,养殖水平好的成本估计也在3.2元/kg的水平。

  那么收奶价格如何呢?和本文一开头所言类似,雷永军表示,一些地区的收奶价格已经是1.5-2元/kg的水平。黑龙江、陕西、山西、河北等多个地方也都有类似情况。这个价格比全国生鲜乳均价水平还要低1.5-2元/kg左右,奶源企业肯定是大幅度亏损。

  看到这里,逻辑链条似乎很清晰:乳制品产量上来了,但是需求不足,导致价格“”,甚至于收购价低于养殖成本,这才发生了前文所言,牧场主控诉“养奶牛不挣钱”。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几年牛奶就会出现一次过剩:据《奶牛》杂志,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4-2018年奶价一路下降到3.75元/KG,降幅超10%,其后在3.47元/KG的低位波动,直到2018年奶价开始触底反弹,2022年至今,奶价又处于下行阶段,到现在奶价仍在走低,甚至低于成本。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2024年5月,奶价平均为3.34元/公斤,同比下降0.55元,但全成本仅下降0.31元,公斤奶利润空间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记录以来首次进入负值。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本轮调整周期严峻程度超过2016年—2017年,行业亏损面超过80%,能够说是“哀鸿遍野”。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1-6月,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130.82万吨,同比-15.6%;进口额54.35亿美元,同比-22.4%;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为806万吨,同比-15.6%(干制品按1:8,液态乳品按1:1折算,下同)。这么大的比例,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

  其中,进口干乳制品96.47万吨,同比-15.6%;进口额47.13亿美元,同比-23.7%;进口液态奶34.35万吨,同比-15.8%;进口额7.22亿美元,同比-13.3%。

  从主要品类来看,进口量比较大的产品几乎全部下降:其中进口量最大的产品大包粉-20.7%,降幅最大的是婴幼儿配方奶粉,降幅为33.8%;乳清类产品进口-11.6%;包装牛奶进口-24.3%;奶油、奶酪、稀奶油、蛋白类和炼乳有不同幅度增长。

  至于下降的原因,与国际奶价上涨或密不可分:粮农组织乳制品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27.7点,与6月基本持平,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6点(7.2 %)。和前几年相比依然处于相对高点。

  所谓的大包粉也就是全脂奶粉,是鲜奶喷粉制成的工业奶粉,大多数都用在乳品和食品公司进行再加工或生产使用。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包粉”是国内奶企的重要原料,和国产鲜奶形成相互竞争的关系!

  以原奶危机前的2022年的数据为例:2022年进口大包粉103.53万吨,仅仅以此折合生鲜乳,就等于大约830万吨生牛乳,2022年中国原料奶产量是3932万吨,进口大包粉换算生鲜乳占比超过国内产量的20%。如果加上其他进口原料,进口原料折合成生鲜乳应该占中国生鲜乳产量的40%以上。

  那么进口大包粉成本是多少呢?两者之间的价差 曾经 高到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据2016年时的数据,进口大包粉到岸价格长时间保持在1.5万~2.5万元人民币/吨,而国内乳品企业用生鲜乳生产奶粉吨成本在3.3万~3.5万元,最大差距能够达到一倍。

  当然现在的差距远没那么夸张了:2024年1-6月中国共进口大包奶粉38.27万吨,同比减少20.7%;平均价格为3515美元/吨,同比下降8.6% 。大多数来源于:新西兰(占83.2%),澳大利亚(占8%)。而据商务部官网援引新闻媒体报道,根据新西兰—中国自由贸易协定(FTA),从2024年1月1日起,新西兰对华出口的所有乳制品将享受完全的零关税待遇。

  其中,6月份中国共进口大包奶粉4.97万吨,同比减少36%,环比减少1.97%;平均价格为3899美元/吨,同比上涨7.1%。折合成人民币超过2.8万元人民币/吨,依然未达到3万元/吨的水平!

  按照雷董事长的观点,如果按照3.5元/kg收国内的原奶,进口的产品折合成原奶的价格要比国内的奶价便宜,是不是就会有很多企业愿意用进口的原料做生产呢?答案显而易见!但如果收原奶价格低了,又会使得上游牧场主亏损,真是“进退两难”!

  面对收奶价格太低导致的亏损,已经有很多牧场主不顾一切代价止损:据“食品内参”报道,一位业内的人表示“当下每出售一头牛,亏损在5000元左右。对很多养殖户而言,卖牛还不如让牛直接饿死划算。毕竟,买了保险的牛,死亡后还可以获赔6000元。”

  作为“牛奶”产业的另一环,牛肉价格大跌同样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据“食品内参”,全国牛肉价格跌破“3字头”,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6.5%,其中北方部分城市的牛肉价格甚至降至20多元,回落到十年前水平。

  上游牧场主亏钱的同时,终端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以发布了上半年财报预告的澳亚和圣牧为例,双双录得亏损,而行业两大巨头蒙牛和伊利虽然财报还未发布,但股价比起高峰跌得也不是一点半点。

  就目前来看,上到蒙牛、伊利、飞鹤等头部企业,下到燕塘、简爱、君乐宝,在2024年的出海进程上都更迫切了一步。

  以蒙牛为例:根据蒙牛2023年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蒙牛乳业在全国共有45个生产基地,在国外的工厂包括印尼2个、澳洲2个、菲律宾1个及新西兰1个生产基地,年产能合1404万吨。当年蒙牛旗下的冰淇淋品牌艾雪拿下印尼市场第一,菲律宾第三,并继续往越南、泰国迈进。

  而近年来伊利在出海方面也是动作频频:2023年,伊利海外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10.08%,出海重心主要放在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泰国Cremo以第一增速引领市场;印尼Joyday品牌知名度提升至46%,增速市场第一。

  近日,伊利还宣布一项国际化新进展,伊利的首家旗舰店正式落户美国洛杉矶,包括安慕希、优酸乳、巧乐兹等核心大单品已通过美国FDA审批,同步登陆美国市场销售。

  虽然如此,近年乳企出海,其实是集中火力猛攻东南亚,道理很简单:发达国家的市场,只会更卷!

  以美国为例:美国农业部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1975年以来,美国的生鲜乳产量增长了96%,2023年达到2266亿磅的历史最高水平。

  但三十年前,美国人均年消费牛奶约250磅,约合113公斤,但是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降至149磅,约合67.5公斤。自2000年以来,人均消费量已经下降了25%。由此可见,美国的牛奶是供过于求,完全不需要进口!

  而且想出口乳制品的,可不止有中国:据相关资料,2024年第一季度,新西兰乳制品的全球出口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在国内的超市柜台,也可看到来自新西兰的常温奶甚至低温奶。

  据商务部数据监测显示,近三年来,国内牛奶零售价一直在高位徘徊,2023年平均零售价格12.52元/公斤。作为对比,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液态奶零售价格仅仅在6-7元/公斤徘徊,我国奶价比发达国家高出了一倍多。

  业内曾经测算过,从零售价与收购价的比率来看:发达国家为2:1-3:1,而我国的比率为3:1-5:1。总而言之,奶企们低价买入原奶,高价卖出成品奶。前者压力给到奶农,后者压力给到消费的人,充当“中间商”赚差价。

  比起急于出海,国内的乳企最好还是先想想,如何向国内消费的人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的同时,保障上游牧场主的收入不至于大起大落——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